背中国套壳痛与大模的阵后型产业成长思考
最近AI圈子里炸开了锅。阿里巴巴前首席AI科学家贾扬清的一则朋友圈,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国内某大厂的大模型产品其实就是Meta的LLaMA换了个马甲。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笑话:把羊驼涂成斑马,难道就真的变成斑马了吗?
李开复团队陷入"套壳"风波
虽然贾扬清没有点名,但明眼人都能猜到,他说的就是李开复创立的零一万物公司推出的Yi-34B大模型。这个拥有340亿参数的大家伙,刚发布就在Hugging Face和C-Eval排行榜上拿了第一,没想到风光没多久就被Hugging Face社区要求修改张量名称,因为除了两个重命名的张量外,整个架构几乎就是Llama的翻版。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参加的一个AI沙龙,有位创业者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做AI项目就像开餐馆,大家都在用同样的调料包,只是把包装换了换。"这种"套壳"现象在国内AI圈早已见怪不怪。
套壳现象的前世今生
记得今年5月,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在发布会上闹了个笑话。当用户问"你是谁发明的"时,它居然回答"我是OpenAI发明的"。这就像一个小学生交作业时不小心把参考答案的署名也抄了上去。虽然讯飞后来解释说是因为用了相似的训练数据,但这个解释显然没能让所有人信服。
更早之前的百度文心一言也遭遇过类似质疑。它的文生图功能把"车水马龙"翻译成"car water horse dragon",结果生成的图片里真的出现了汽车、水、马和龙的奇怪组合。这就像是用谷歌翻译做了个机翻,然后又用这个机翻去做创作。
创业公司的两难困境
说实话,我能理解这些公司的难处。现在AI领域的竞争就像百米冲刺,OpenAI等国外巨头已经跑出50米了,国内企业才刚起跑。更可怕的是,OpenAI还在不断加速——从GPT-4到DALL·E 3,再到最近的GPTs,他们几乎每个月都在颠覆行业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创业团队面临一个残酷的选择:要么花几年时间从零开始研发,等产品出来时可能早就过时了;要么基于现有开源模型快速迭代,虽然可能背上"套壳"的骂名,但至少能在市场上先站稳脚跟。
借鉴与创新的边界在哪里?
零一万物在回应中强调,他们确实借鉴了LLaMA的架构,但也在数据处理和训练方法上做了大量创新。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在AI领域,到底怎样才算真正的创新?
我认为这就像做菜。如果你完全照着别人的菜谱做,连摆盘都一模一样,那显然是抄袭。但如果你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比如用新食材、新技法,甚至发明全新的烹饪方式,那就是创新。关键要看改动的深度和价值。
写在最后
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我不认为简单地将这些案例归类为"套壳"或"创新"就能解决问题。当前中国AI产业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既需要理解创业公司的现实困境,也要坚持鼓励真正的技术创新。
正如一位资深投资人告诉我的:"在AI这个赛道上,短期套利或许能获得一时风光,但只有持续投入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这场马拉松。"或许,这才是这场"套壳"争议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责任编辑:热点)
-
纽约八月的热浪炙烤着曼哈顿街区,特朗普大厦25层的会议室里却上演着一场奇妙的商业碰撞。埃里克和小唐纳德这对西装笔挺的兄弟,与满臂纹身的加密狂人扎克·维特科夫坐在一起,这场面活像是华尔街银行家误入了布鲁克林的纹身店。说真的,要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特朗普家族会和"加密朋克"混在一起?一场高尔夫球车上的偶遇这事儿还得从迈阿密那座私人高尔夫球场说起。那天,身上纹着希腊众神的蔡斯·赫罗像个误入上流社会的异... ...[详细]
-
最近几年,我接触了不少为融资问题发愁的企业老板。说实话,看着他们为资金周转焦头烂额的样子,我总在想:在这个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是不是该换个思路了?RWA代币化:企业融资的破局之道记得去年帮一家中型制造企业做咨询时,老板跟我抱怨说:"银行门槛太高,民间借贷太贵,海外客户付款又慢又贵。"这不正是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能解决的痛点吗?简单来说,RWA就是把企业那些"死"资产变成"活"的。比如把厂房租... ...[详细]
-
作为长期跟踪加密货币市场的老手,我不得不说当前比特币的走势确实让人捏把汗。从技术面来看,日线级别的55日均线这个关键支撑位已经被无情击穿,就像纸糊的防线一样不堪一击。说实话,110000这个整数关口恐怕要经受一场严峻考验了。机构动向透露重要信号更令人担忧的是,贝莱德这些金融巨鳄已经开始悄悄减持比特币了。这就像股市里那些先知先觉的"聪明钱"在撤退,往往预示着更大级别的调整即将到来。我个人认为,短线内... ...[详细]
-
每当看到比特币连续下跌,很多投资者都会忍不住问:"是不是该抄底了?"但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牛熊转换的老韭菜,我想说市场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让我们来仔细看看当前的行情走势。市场走势的残酷现实记得8月17日那场暴跌吗?比特币一口气从11780美元跌到11500美元,整整3000点的跌幅让人触目惊心。就在大家以为该喘口气的时候,昨晚到今早又来了第二轮暴击,从11580美元跌至11250美元,跌幅扩大到... ...[详细]
-
每次技术革新都会引发人们对隐私问题的焦虑,从电报到互联网,再到如今的区块链。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数字经济领域的观察者,我发现人们对区块链隐私存在太多误解。这让我想起2008年第一次接触到比特币白皮书时的兴奋与困惑——当时谁能想到这项技术会引发如此深远的社会讨论?误解一:区块链开创了隐私保护的先河真相其实很有趣。19世纪末的美国,电报、电话等新技术刚出现时就引发了类似的隐私争论。记得我曾经在布兰代斯大法... ...[详细]
-
现在的币圈可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ETH前几天刚冲到4956美元的新高,转头就回调到4300美元附近,把不少新手吓得够呛。不过咱们这些老韭菜都明白,这不过是正常的市场调整罢了。ETH:表面风波不断,背后暗流涌动ETH这波回调其实很好理解:一方面短期涨幅确实有点猛,技术指标需要修复;另一方面新高那天我看到不少人在高位获利了结,这也是人之常情。有趣的是,就在散户恐慌抛售的时候,大机构却在悄悄加仓。有个"... ...[详细]
-
作为一个长期跟踪密码学发展的行业观察者,我不得不说零知识证明(ZK)技术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记得五年前和朋友讨论区块链扩容方案时,ZK还只是个停留在论文里的概念,如今它已经成为整个Web3基础设施中最具想象力的模块。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云计算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ZK正在区块链领域上演同样的技术革命。ZK技术进化史:一场历时40年的技术长跑1980年代,当Goldwasser等人首次提出ZK概念时,恐... ...[详细]
-
揭开Solana 10万TPS的神秘面纱:技术突破还是营销噱头?
最近,加密货币圈子里关于Solana达到10万TPS的消息炸开了锅。作为一个常年关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观察者,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聊聊这背后的门道。说实话,看到这个数字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这么快",但深入了解后发现,事情远比表面看到的要有趣得多。极限测试:数字背后的真相首先必须澄清的是,这个10万TPS可不是咱们平常使用的转账交易数据。@cavemanloverboy的实验本质上就像是在实验室里... ...[详细]
-
说实话,在这个市场里混久了就会发现,投资这事儿就跟健身一样,自律才是王道。我自己每天雷打不动地盯盘12个小时,这不是强迫症,而是对这行当的敬畏。大家好,我是周悦盈,一个在数字货币市场摸爬滚打了8年的老韭菜,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下我的市场观察。比特币:关键支撑位面临考验今早起来看到BTC这个走势,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妙"。日线图上60日均线像道铁闸似的压着价格,MACD指标都跌穿0轴了,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详细]
-
这两天市场莫名其妙地跌得有点狠啊!说实话,这波下跌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找不出来,完全就是在提前消化对九月份降息的恐慌情绪。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市场开始无理由下跌时,往往意味着投资者对未来过度悲观了。记得上次看美联储七月会议纪要,那叫一个失望透顶!多数票委还在打太极,死活不松口。就俩"老顽固"喊着要降息,后来才勉强拉上威廉姆斯。最搞笑的是川普直接炮轰保守派票委库克,这招杀鸡儆猴玩得溜,明摆着是要... ...[详细]